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东风本田每 50 秒推出一辆新车
昨天,东风本田武汉一厂节后复工。上午11时12分,第一节工厂大会电子显示屏显示,当时产量为271台。工作人员吴飞说:“一辆新车下线平均需要50秒,这是满负荷生产的状态。”
“这里是东风本田轿车下线的地方。下线的车辆也将在厂区2公里的测试跑道上进行测试,通过检测后正式出厂,运到4S店出售。”大会一司工人龚长发介绍。
25岁的龚长发从事底盘差速器吊装以及质量抽检工作。记者在现场看到,龚长发正在测量后悬架的扭矩。面对一个从产线上待测的后悬架,他拿起一个扭力刻度盘快速插入移动的后悬架左右孔中,然后放下扭力刻度盘,放好测量数据。把它写在笔记本上。然后他拿起另一个扭矩刻度盘,重复同样的动作。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测量后悬挂螺栓的扭矩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我一天要测量500多个螺栓,记录1000多条数据。”龚长发一边操作一边介绍。
在湖北IT公司,一位试驾员坐在一辆刚下线的CR-V上,打开和关闭前后灯,然后转动方向盘左右转动前轮旁边的质检员对他做了个手势,车辆正常。试驾员随即启动汽车,缓缓驶下生产线。
这是工厂在春节复工后生产的混合动力车。 “闭着眼睛买这辆车是不会出错的。”工厂总三部管理部部长万斌笑眯眯地告诉记者。该车型采用混合动力,高速行驶时自动为混合动力电池模组充电,低速行驶时自动切换至电动模式。一箱油可以跑几千公里,是普通燃油车油耗的一半,比纯电动车还要多。这辆车的续航里程更长。
总装三赛区IPU班长朱正白负责混合动力电池模组的生产。他介绍,这条生产线是去年4月推出的,为了尽快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他们主动提高标准。比如螺栓的一个重要部位,自动检测装置已经确认是合格的,但是工人们主动加了一道工序,用扭力扳手重新拧紧螺栓,为了更安全。
东风本田常务副总经理郑春凯介绍,公司2020年销量将达到85万辆,创下公司17年历史新纪录。今年1月销量90136辆,同比增长22.5%,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公司将进入电动化转型元年,推出续航里程可达480公里的M-NV纯电动汽车。
光谷
长江鲲鹏在没有开工仪式的情况下工作
2月18日上午8点30分前,春节后第一天上班,位于武汉东湖高新未来科技城的长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的数十名员工——科技区武汉服务器维修,都到了。没有开工仪式,他们只是互相简短而地道的拜年,就匆匆忙忙上班了。
前台的背景墙和南侧的落地窗之间是技术部的办公地点。三组人字形办公桌隔板依次布置,员工坐满。工作台一侧,一台搭载华为鲲鹏芯片的商用服务器,运行指示灯闪烁;另一边,技术人员坐在电脑前努力工作。
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这是为了在自主可控的国产服务器环境下测试适配产品的应用功能和兼容性。目前,智能消防综合管理平台等20多个解决方案正在测试验证中。
等待测试验证是行业解决方案,有望加入鲲鹏软硬件生态大家庭;正在逐渐逼近的是鲲鹏在我国计算行业的梦想。因为基于ARM架构的鲲鹏处理器的商用武汉服务器维修,可以促进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云服务、行业应用等鲲鹏产业生态的兴起。
2020年9月1日,长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开启了这一朝阳产业。其使命是依托武汉市鲲鹏计算产业发展政策,联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业力量,共同构建开放的鲲鹏软硬件生态和联盟,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系统迁移到鲲鹏生态,助力武汉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心运营4个多月,对接中地数码、斗鱼网络、同信软件、大盟数据库、中科通达、光谷科技等100多家知名企业。 57个解决方案经过测试验证,覆盖教育、交通、电力、政府、大型企业、基础软件等众多行业。按照规划,未来3-5年内,鲲鹏工业学院、长江鲲鹏产业园等项目将陆续落地,推动数千家软件企业加入鲲鹏生态。
立足武汉,放眼全国。长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积极为国内科技型企业和生态合作伙伴提供鲲鹏创新研发、迁移适应、测试验证、人才培养等相关服务。鲲鹏计算产业的长远发展将不断吸引来自硬件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制造、技术培训、配套服务等各个领域的高端人才,打造源源不断的产业发展活力和投资。和武汉的就业机会。
据报道,武汉市政府每年安排财政拨款支持长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发展,打造产业生态完善、核心领先的鲲鹏计算产业示范区。技术、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强大的产业竞争力,从而提升武汉数字经济水平,开创中国计算产业新时代。
光谷
Guide 提前复工交付民用订单
“这份厚重的荣誉让我们更有动力!” 2月18日,在得知公司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后,高德红外员工王磊高兴地说。
王磊是公司智感科技制造部的装配工。 2月16日大年初五,她从黄冈老家回到武汉开始工作。
17日,记者在王磊所在的装配车间看到,宽敞明亮的车间内,绿色的装配台依次排列,100多名装配工人正在有序焊接、组装各种民用红外热成像设备。工作完成后,将光学元件和芯片安装在相应的接口上。
“去年底,我司拿下国内多个省市电网巡检设备采购订单,目前正在全速工作。”在车间视察的高德红外智能传感技术制造部副经理张航告诉记者。疫情防控人体测温设备订单是几年前完成的,现在是电力巡检用的高性能红外热像仪,以及红外热像夜视仪等产品出口国外。 .
张航介绍,去年以来,公司民用市场订单激增,车间基本全年无休,疫情期间没有休息过一天。今年春节期间,全体员工第五天复工复产。考虑到疫情防控的应急需要,公司还安排部分员工在春节期间留守岗位。
此前,国际知名市场研究公司Yole Dé发布的《2020热像仪和热探测器报告》显示,高德红外热像仪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二位。公司相关负责人分析,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内外自动人体测温设备市场需求激增,高德红外民用市场出货量猛增,可期今年继续增长。
经高德红外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高性能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它解决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题,满足了航天、深空探测、预警监测等前沿技术的部署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公司将在抓生产的同时,继续坚持自主研发,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机场
联合物流
2000辆汽车保障药品运输
下午 4:30 左右。 2月20日,在武汉市东西湖区长庆街道九洲通医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云仓大数据中心,记者看到,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公司2000辆汽车。药物载体的位置和运输状态。
“我们的车辆配备了 GPS,大屏幕上可以显示驾驶员的详细信息和驾驶室中的状态,”湖北 IT 公司董事长戴旭标说。此外,集团各地区物流中心的药品配送记录和配送信息也可以通过云仓大数据进行展示。 “春节期间云仓平台一直在运行,它就像我们物流的大脑,紧急情况下可以随时调配资源。”戴旭标说。
作为全国送药“110”,春节期间,湖北IT公司成立了应急小组,各岗位配备应急人员。一旦收到药品短缺信息,将启动应急小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小组。药物运送到目的地。
于海生是“撤选”区的工作人员,也是应急小组的成员。春节期间,他一直坚守岗位。 “我的老家在河南南阳,去年春节没回家过年,我们做好药品安全工作,让市民过年过得舒心。”于海生说。
春节假期结束后,“拆件选材”区工作恢复正常。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推着智能导览车,穿梭于药架之间,根据电脑显示的药品位置,获取顾客订购的药品。 4800平方米的拣货仓库显得井然有序。
“春节期间,我们的运输一直没有停,哪里需要药,哪里就送。”戴旭标告诉记者。去年12月1日至今年2月19日,武汉向河北省调拨药品28530种。 “武汉是九州通药业集团的药品集散地,运输不能断。”戴旭标说。除了正常运营的2000辆药品运输车外,公司还拥有57辆冷链配送车,专门用于向全国各地运送COVID-19疫苗。
益海嘉里
最大粮油生产基地供不应求
昨天,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街的湖北IT公司,三辆叉车在物流仓库和装货区之间来回穿梭,将伊蒂刚生产的金龙鱼食用油排成一列。几名工人正忙着把油装上卡车,再过几个小时,成品油就会送到襄阳市民的餐桌上。
记者走进香油生产车间,浓浓的油香扑鼻而来。在流水线上,一瓶油要经过封盖、灌装、自动质检等步骤。全部合格后转至一楼仓库发货。
为了控制大米加工全过程的质量,预留了检测室。从大米入厂,到成品大米包装,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抽样检测。据实验室负责人介绍,以大米水分检测为例,将大米磨成粉后,一分钟内即可得出检测结果。这些测试指标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整个加工过程。
益海嘉里(武汉)主要生产龙鱼米和食用油。是集粮油生产、粮食收储、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粮油加工企业。自2002年落户东西湖区以来,公司已成为武汉市最大的粮油生产基地。
春节期间,千家万户团聚吃香饭,这里有160名员工,全方面坚守供应保障。今年1月,公司向武汉及省内周边市场投放大米、面粉、油约5万吨,其中大米供应量同比翻番。
公司还储备了约1.7万吨成品包装米粉油,可保证武汉市场半个月的供应。 “我们将根据市场需要随时启动应急处理,保障供应。”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节后,公司正在积极筹备全面复工复产,同时做好返岗员工防疫工作。
“生产设备的维护工作早在多年前就已启动,以确保生产线启动时的正常运行。”负责人说。目前,公司所有生产车间均已投入运营。
距厂区9公里,公司二期大米精深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到明年6月,年加工能力30万吨的米糠厂、年加工能力18万吨的米糠压榨厂、年加工能力6万吨的米糠油精炼厂,生物质锅炉及配套储能项目将投产。
极木新闻有收集新闻线索的奖品,一旦被接受,将获得奖励。请关注微信:24小时新闻热线:(027).